正能量|前傳媒人走入大學推廣長青共融 創社企老薑讓長者講故事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4/03/01 17:25

最後更新: 2024/03/05 17:45

分享:

分享:

作家、前傳媒人、社企「老薑」創辦人陳伊敏經常在公開講座中推廣高齡社會的新想像,帶來不同的人生反思。

香港的老人,總是很容易被標籤為固執和囉嗦等負面形象。前傳媒人陳伊敏近年成立社企「老薑」平台,以故事作跨世代交流,探索「老」之定義。「他們走入大學做分享,學生聽完後會逆轉既有對以上『老人』的概念,見證奇迹。」

有說老樹像一個充滿智慧的長者,風霜的年輪儼如皺紋,只要你肯發掘擁抱,開洞聊天,總有探索無盡的啟示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關於成長,陳伊敏有句點睛之語:「我們從小被教育如何『長大』,卻鮮有學習怎樣面對『老去』。」不是嗎?簡單來說,亞洲人崇尚「逆齡」、「抗衰老」等概念,然後是一大堆養生美容產品跑出來。

但在陳伊敏眼中,這是商業市場驅動的一部分。「以我走訪的國家中如德國,更多是『迎老』,是中性的,即體驗各種身心變化。如何看待皺紋、疾病,以及面對退化、離別等,每一個課題都要慢慢學習和適應。」

陳伊敏(左二)與「老薑大使」慈玉、Mar和笑玲在一起,討論年老的議題。

走訪德國探討老人議題

陳伊敏是資深傳媒人,也在大學兼任講師,長期關注社會文化議題,2019年她推出著作《看見生命的火花:德國高齡社會紀行》,書中她走訪德國19個城市,做了200多個訪問,從高官到救濟金領取者,前後記錄了4年。「我會問你怕老嗎?會抗皺嗎?記得有個70多歲的德國婆婆Karola笑答當然不,皺紋正是我努力的成果。如果不想老,只能英年早逝了。」

德國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養老金制度的先驅,陳伊敏此行獲益良多。「有位年近八旬的婆婆Jutta,愛穿背心超短裙出街,有時街上遇到年輕人對她吹口哨,她俏皮回笑:『小伙子們,別想打阿婆主意啊!』」當中的豁達開朗,老來別見型格,也教陳伊敏反思不管活到多少歲,都可以點燃生命火光。

陳伊敏赴德國研究高齡社會新思路,圖為訪問102歲長者如何學玩YouTube,活到老學到老。

型格耆英改變負面標籤

香港的「老年觀」畢竟跟德國不一樣,於是陳伊敏憑着一股熱情和衝勁,於去年成立社企「老薑」這個生命教育(Ageing Education)平台,作跨世代對談,她形容它是一個實驗。「長者能不能講好自己的故事?年輕人喜歡聽嗎?我就像星探一樣物色『老薑大使』,培訓二百多位長者學講自己的故事。我們的準則是不要跟年輕人講大道理,要在3至5分鐘內講完他們人生小故事,這真有若干難度。」

這幾年間,陳伊敏經常往返社區講座、大學課堂收集年輕人對長者的印象,總括不外是病患、孤獨、被照顧和貧窮等,她認為這可能是事實,但未必是全部。

結果被發掘出來的「老薑大使」,有的是型格耆英,有的半生經歷劫難,也有視弱、聽障、被截肢的,面對困頓,正在找出路;也有不斷挑戰體能,去南極跑雪地馬拉松,去戈壁沙漠參加越野賽等。如人生是一本書冊,他們正翻開最後的兩三個章節,展示各式可能的面向。

陳伊敏著作《看見生命的火花:德國高齡社會紀行》2019年出版,獲頒多個獎項。

老薑大使變身大學「教科書」

「我們也走入大學的醫學院、社工系、設計系,服裝系等不同學系,與老薑大使對談,通常先展出以上對老人的負面標籤,但聽完分享,學生們的觀感會全然不同。」

陳伊敏以長者為「教科書」,其實用心良苦。「以醫學院為例,他們是未來的醫生。長者去醫院覆診,往往要等很長時間,但就診可能只有幾分鐘,全程甚至不多望幾眼。我只想讓他們各有自身的經歷故事,不光是一個case,多點同理心,在他們埋下一粒種子。其他學系的同學,未來在職場也許要deal with長者,對他們多了解也是好事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陳伊敏獲邀帶老薑大使進入港大社會學系「人體·美·時尚」的課堂,他們與學生交流如何看待身材走樣、白髮和美貌。「有老薑大使表示不再染頭髮,認為白只是一種顏色;有的更認為並非衣服定義了自己,而是本身的自信。學生聽完故事,對長者的印象也改觀,以前覺得老人家只是受助者,現在發現他們很有活力。」

以「老」為marketing,陳伊敏最希望呈現年老多樣化,希望不同世代連結生命,帶來不同的啟發和意義。

記者:馮柏偉